诵持大悲咒的七个诀窍
诀窍一:诵咒的愿望要正确简单来说,诵咒的愿望越正确,诵持的效果会越好。每个人诵咒的愿望可能都有些差异,这些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家诵咒的效果。这些愿望不能说不好,我们也不要去批评他人诵咒的愿望不如法,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机,用合适的方式告诉他人,其实诵咒还可以有更好的愿望,让你诵咒的效果更好。因为在不同的阶段,每个人遇到的考验不同,所发的愿望可能会有区别。那么我们看看观世音菩萨希望我们最终发什么样的愿望呢?诵持大悲咒发愿:发广大菩提心,誓度一切众生。这个愿望可以说是菩萨对我们的期望。那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目前都必须发这个愿望呢?其实不必强求,最重要的是很多人目前也发不出来。就好像大人希望小孩长大之后,成为国家栋梁。那么小孩三岁的时候,能不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个愿望呢?未必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志当存高远,行从跬步起。我们希望以后普度众生,那么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应该修好自己,提高自己的能力,日后更好地普度众生。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。例如:我们这辈子努力修行,往生极乐,确保不退,日后再回来普度有缘,这样是不是更加有效呢?愿望一:为自己求往生。愿望一细讲分为两个方面:厌离娑婆,欣生极乐。厌离娑婆,一方面对娑婆的种种苦难认识透彻,希望离开;欣生极乐,另一方面对极乐世界的快乐毫不怀疑,希望往生。我们去了极乐世界,希望能够早点回来普度有缘,应该怎么办呢?答案很简单,往生前尽量努力,提高往生品位。愿望二:精进修行,上品上生。在愿望二有保障的前提之下,如果有机缘,我们不妨帮助有缘人,但是一定要注意随缘。什么叫随缘呢?对己量力而行,对人观机逗教。如果做不到这两点,就不能叫随缘了。愿望三:行有余力,随缘度众。不少人目前没有达到愿望一,怎么办呢?退而求其次,以下愿望在初期也可以选择:求菩萨为自己消除逆缘,让自己顺利修行,逐渐增加信心;求菩萨赐良缘、求菩萨保佑家人平安、求子女学业有成、求自己事业顺利......等等。其中求菩萨帮自己消除病痛大约是最为广泛的一种愿望了。这些愿望当然也可以发,只是不究竟而已,一旦过了这个时期,各方面都相对比较顺利了,应当逐渐向更高的愿望迈进,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。发愿是不是每天喊几句口号就行了?普度众生当然不能只靠喊口号。你的愿望需要用你的实际行动来证明,否则就只是说大话而已。诀窍二:诵咒时持戒很重要先说对持戒的态度: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。我们不必去指责他人是否持戒精严,那对你没有任何好处。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: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循序渐进持五戒行十善。我们的眼睛要多反观自己,不要老是盯着别人看。骂自己属于忏悔,骂别人属于恶口;赞自己属于我慢,赞他人属于布施。跟第一个诀窍发愿一样,持戒也是有多种层次,不同阶段的人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起点,然后循序渐进,稳打稳扎,逐步提高标准。能持一戒算一戒,能持一日算一日。持戒的人,已经在往愿望二进军了,希望通过持戒,提高往生品位。对自己的要求能高一点算一点,我们在娑婆世界多修一日,日后极乐世界就可以少修百年,日后就可以更早回来普度有缘。我们持戒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人赞叹。事实上,在有些情况下,你都不必告诉别人你在持戒。在持戒的问题上,我们不妨多做、少争论。关于持戒,补充一点,持戒有助于提高诵咒的效果,但并不是说不持戒就不能诵咒。诀窍三:诵咒时平等心很重要为什么说平等心很重要呢?因为没有平等心的话,就容易生出一种贪心或嗔心。因为大悲咒威力很大,就好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,如果掌握在贪心重或者嗔心重的人手上,那后果就会很严重了。打个简单的比方吧,例如发生了领土争端,如果某国的修行人没有平等心,发愿让敌国的人都死掉,那这个果报就不得了。如果没有平等心,其实普度众生也就是一句空话而已。没有平等心,你就只会度你喜欢的人,同时让你不喜欢的人下地狱。这个平等心也是不容易生出的啊,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到呢?方法有两个方法一 :循序渐进刚开始对所有众生平等很难,那就先从自己能做到的入手,例如能不能对所有人先平等对待?如果还不行,能不能先对本国的人平等对待?如果还不行,能不能先对所有的亲人平等对待?如果还不行,能不能对至亲平等对待?如果还不行,那就从这里开始练习吧。方法二 :从戒贪、戒嗔入手对财色名利看淡了,就不容易发生争执了;心胸开阔了,就不容易发脾气了;脾气好了,看人就容易平等了。平等心,我们可以从孝顺父母开始,怎么做呢?不跟父母计较财物,不跟父母发脾气,让他们衣食无忧,心情愉快,慈心向善,归依三宝。把孝顺父母做到了,你已经很不错了。如果还希望提高,那就用这样的标准逐渐扩充到周围的人。当年范文正公供养了亲属三百余户,结果后世数百年人才辈出。当然我们志不在此。我们修平等心,也已经是朝愿望二进军了,希望提高往生品位。诀窍四:诵咒时坚持很重要每天常诵大悲咒,莫令断绝,所谓住行坐卧诵咒不断,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,随时随地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持咒,把别人用来看电视、打麻将、侃大山的时间用来持咒。若劝持咒勤修行,去也忙;一朝命尽赴黄泉,忙也去。很多人说每天持咒那么多,时间怎么来的啊?其实每个人的福报不同,空闲时间也有差异。不必跟他人比,只跟自己比。怎么比?今天与昨天比,这个月与上个月比,今年与去年比。比什么?比贪心小点了吗?比脾气小点了吗?比坏习气少点了吗?比一天空闲的时间中,用于持咒的时间比例是否在不断提高。这么比如果有点抽象的话,那就比持咒的次数吧。简单明了。世人把空闲时间用来吃喝玩乐,他人觉得潇洒,日后方知愚痴。佛子把空闲时间用来诵大悲咒,他人觉得愚痴,日后方知潇洒。诀窍五:诵咒时恭敬很重要这个道理比较简单,印光法师说过,一分恭敬,一分受益,十分恭敬,十分受益。那么怎么叫恭敬呢?略举一种场景供大家参考。在干净的房间中,洗澡沐浴之后,穿着干净的衣服持咒,这样表示尊重,那么效果会更好。当然,在家人要工作,不是随时都可以做到的,不妨选择在家休息的时候这样做。以往皇帝百官祭天时,那也是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进行的,为什么呢?表示恭敬。这个方式仅供有条件的人参考,不是硬性指标。我们只要管自己的心是不是恭敬,不要去批评他人是不是恭敬。诀窍六:如法供养有帮助有条件的话,可以悬幡、燃灯、上香、供花、供养饮食,这样效果会更好。如果在家里供佛,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家里其他人生出嗔心,应当在取得他们的同意之后再做。如果他们不同意,不妨先不做。大家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都不陌生,其中有两条:1. 礼敬诸佛;2. 广修供养。有人听到供养,说是不是多花钱就行了?这个道理太浅,相信很多师兄都知道,供养不是看花钱的多少,而是看你的心是否真诚。诀窍七:制心一处更莫异缘“制心一处”:你把你的心制伏到一处,令心念不打妄想,不起杂念;“更莫异缘”:不要再起其它的杂念,打妄想,攀缘其它的事情。更莫异缘,就是不要再攀缘其它的事情。普通人是杂念相继,难得清静;修行人通过长期念大悲咒,把自己的心管好,避免心猿意马,逐渐地从一念清静,到一句清静,到一段清静,到一遍清静,到多遍清静,逐渐地功夫成片,便能制心一处,净念相继。这个不容易,需要长期修行才能逐渐达到,难以一蹴而就。是不是只有这样念的大悲咒才有用呢?有人说:憨山大师说过的,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。话是没错,但是很遗憾,憨山大师这个说法不是针对我们这个阶段的。这是对修禅宗的人说的。对于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不适用。你念一句是一句的功德,念一遍是一遍的功德。念佛持咒有妄念,或者散念,都无妨,只要真信切愿,都可往生。但对于念了三年大悲咒的人,如果希望提高自己,不妨可以逐渐学习守心而念。净土法门是依靠佛力,横出三界,带业往生,在净土法门当中,了脱生死不是靠你的功夫,靠的是佛的誓愿,靠的是你的信愿行。如果你有这个机缘,信愿坚固了,哪怕只有十念也能有机会往生;如果你信愿不足的话,那就不好意思了,喉咙喊破了也不一定往生。这七个诀窍,不是马上都要做到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去学习。这七个诀窍,不是用来衡量他人的,大家应该用来提高自己。
诵持大悲咒应修十种心修持大悲咒,七个诀窍是具体手段,十种心则是指导思想。如果指导思想有误,修道可能就会南辕北辙了。大悲咒的十种心,相信绝大多数师兄都听过,但是未必所有人都认真思考过,本文抛砖引玉,希望大家对这十种心多思考,然后逐渐落实在修行中,落实在工作中,落实在生活中。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。心心相印才容易感应道交。第一种心:大慈悲心慈悲心大家都不陌生,也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慈悲心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例如常说虎毒不食子,即便凶恶的老虎,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,也有慈悲心。大悲咒的全名叫做: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我们诵大悲咒,慈悲心就不能仅限于小小的,要大大的。否则就变成小悲咒了。那么怎么样才叫大慈悲心呢?大的意思是范围大,对象广。有些人的慈悲心仅限于自己,例如一旦看到自己生病,慈悲心就发了,哎呀,我好可怜啊,赶紧吃点好的补补身子,炖只鸡吃吃。只针对自己的慈悲心,我们通常叫做自私。有些人的慈悲心扩大到了家人,家里人有困难,自己能尽心尽力关怀帮助。这个慈悲心又大了一点。有些人的慈悲心扩大到亲朋好友,有些人的慈悲心扩大到了国家民族,例如雅安地震,很多人出钱出力去帮助素不相识的灾区人民。有些人的慈悲心仅限于自己喜欢的人,有些人的慈悲心扩大到自己的怨亲债主甚至仇敌。所谓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是大慈悲心。例如雅安地震之后,很多人与灾区人民素不相识,无亲无故,但是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,这可以粗浅地理解为无缘大慈。看到灾区人民遭受痛苦,感同身受,有切肤之痛,这可以粗浅地理解为同体大悲。所以第一种心叫做大慈悲心。大慈悲心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,我们不妨逐渐扩大心胸,从一己私利之中走出来,慢慢地扩展到家人、亲朋好友、国家民族、世界人民、全体众生,以后到了极乐世界修行之后,甚至能把大慈悲心扩展到魔王,怜悯他们,希望他们也能早成正果。万事开头难,第一步很重要: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大慈悲心。可惜,这一步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走完。第二步:逐渐像孝顺父母一样对待他人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把对父母的大慈悲心扩展到其他人身上。这点相当不简单。第二种心:平等心有些人说平等心,我知道,就是看所有人都一样——我都不理他们。对待父母跟对待路人一样,都不理睬,老人晚年凄凉啊。平等心包括3层含义:1.对待周围的人都一样;2.对待周围的人跟对待自己一样;3.对待所有众生跟对待自己一样。所以如果没有第一种大慈悲心,单独来看第二种平等心,往往就会走偏了。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1.对待父母,要比对待自己更好;2.对待他人,跟对待父母一样;3. 对待动物,可能做不到跟父母一样平等,但是至少做到不杀生。第三种心:无为心《金刚经》云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我们所做的一切,不过是过眼云烟,不妨精进修行,去到极乐世界,早日看到万物的真相。当年达摩祖师点化梁武帝,说他所做诸般,毫无功德,其实也是希望梁武帝以无为心来对待功德,不要骄傲,不要贪着。踏踏实实地做就是了,不要到处张扬。例如有些人去救灾,去了之后就说,怎么搞的,我都来了大半天了,怎么没有记者来访问我呢?这种就不是无为心了。没有无为心,就容易染着杂念。第四种心:无染着心一般人染着什么呢?染着贪嗔痴,染着酒色财气,染着财色名食睡。我们以无为心去修行,无为故无求,无求故无染。例如救灾,我们不能怀着一种贪心去救灾,不能是为了出名去救灾,不能是为了他人赞扬而救灾。同样,我们也不能怀着一种嗔心去救灾,不能老是指责他人为什么不去救灾。修大悲咒,就要让自己从染缸中脱离出来,逐渐洗掉各种坏习气,远离染着心,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。第五种心:空观心什么叫空观心呢?看上去好像跟无为心有点类似啊。无为心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功德,空观心是让我们不光要看淡功德,也还要看淡屈辱;不光看淡快乐,还要看淡苦难。例如去救灾,有人会表扬你,有人会辱骂你,说你是作秀。应该怎么办呢?是不是听到别人表扬就开心,听到别人辱骂就愤怒呢?普通人都是这样干的。但我们学了空观心,就不要这样做了。所谓称讥毁誉,利衰苦乐,诸法皆空,八风不动。人家称赞你是空的;人家耻笑你也是空的;人家诽谤你也是空的;人家恭维你也是空的。你依然是你,不修行依然要轮回。赚钱了也是空的,命终之后什么也带不走;亏钱了也是空的,财富本来就是一个数字;苦难也是空的,所有这一切都会过去的;快乐也是空的,短暂的快乐后面总是有痛苦相随。第六种心:恭敬心有了空观心,我们知道要修行才能解脱,知道要修行,就要有恭敬心。对谁恭敬呢?恭敬佛祖:为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;恭敬菩萨:为我们修行提供帮助;恭敬父母:为我们提供种福田的机会;恭敬仇敌:为我们提供修忍辱的机会。例如我们去救灾,应当如何对待灾区人民呢?应当恭敬地对待他们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为你提供了布施的机会。第七种心:卑下心举个简单的例子:很多人去救灾,结果一地纸屑。为什么呢?因为很多人只愿意做惊天动地的壮举,维护灾区卫生这种事情不愿意做。扫地太卑下,不愿意;扫厕所太卑下,不愿意;做饭太卑下,不愿意;洗碗擦桌子太卑下,不愿意。谁愿意呢?菩萨愿意。我们修大悲咒,就要有卑下心,有利他人的事情都可以尝试去做。把众生都看作菩萨,供得高高的;把自己看作凡夫,放得低低的;救灾是这样,平常也是这样; 在家也是这样,在公共场合也是这样; 生活是这样,工作也是这样; 慈颜笑对诸众生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第八种心:无杂乱心心不杂乱,才更容易成就。心不杂乱有2种情况:1.特定环境下,心不杂乱;2.任何环境下,心不杂乱。有人说,我在庙里的时候,那个心感觉很清静,不杂乱。有人说,没人打扰我的时候,心不杂乱。有人说,我打坐的时候,心比较清静,洗马桶的时候心很烦躁。我们的目标是在任何环境下,心都不杂乱,这样我们诵大悲咒效果会更好。当然这个目标只是一个目标而已,是帮助我们修行的一个手段,需要长期的修行才能逐渐达到,初学不必强求。我们短期难以做到无杂乱心,怎么办呢?增加念佛持咒数量?很简单,循序渐进不强求。先把数量提上去,例如有些师兄能每日诵1000遍大悲咒,他的乱心自然会比没有诵咒的时候要来得少一些;一遍大悲咒几十秒,哪怕能有1秒心能清静,乘以1000,一天就有1000秒是清静的了。等到你已经习惯于每天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念大悲咒之后,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,在不减少数量的情况下,逐渐尝试让自己有1句比较清静、有2句比较清静......有1遍比较清静、有2遍比较清静,逐渐地就能功夫成片。就好像某个体操动作很难,怎么办呢?先分解,把每个分解小动作练熟,然后再逐渐串起来,这样就有机会顺利完成整个动作了。如果有人说必须每次都完成整个动作,否则就不练,这样的人可能永远也学不会这个动作。天才除外。第九种心:无见取心见取心,就是执着于自己的知见。有些人会说,这个是某某大师告诉我的,我信他。有些人会说,这个是某某经书上写的,我坚信不移。见取心也分2个层次来讲:1.不正见;2.不了义见。第一种占大部分情况。很多知见并不正确,但是利用人性的贪婪、恐惧等弱点,让很多人误信。这种情况在楞严经五十阴魔中说了不少。第二种比较复杂一点,举例说明,就好像物理学中的牛顿定律,在低速的情况下是正确的,在光速下是错误的。我们在中学物理中,限于知识不够,只能先把牛顿定律当作正确的去学习。这个也是没有问题的。就好像佛祖当年说法,根据听众的根性,有选择性、按次序说一些内容,先说的适合当时听众的根性,但是未必是圆满的。所以在《大般涅槃经》中说:依了义经,不依不了义经。我们修行,最低要求要树立正见,要能判断哪些是魔说,然后如果愿意进一步的话,可以尝试分别哪些是了义说,哪些是不了义说,这个可以留到极乐世界学习。有人会说了,《金刚经》说:如来说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那么我们是不是把了义经也要舍了?这个说法比较愚痴。佛法如渡船,过河不需舟。问题是你还在河这边呢,还没过河呢,现在就舍了,怎么过河呢?我们修行,就好像要过无数道河,最后才能到彼岸成佛。在过不同的河时,根据我们自身的能力不同,可能需要不同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过河。这些工具中,适合过第一道河的,未必依然适合过第二道河。适合张三的工具,未必一定适合李四。这个道理要明白才行。例如就拿禅宗和净土宗来说。都是很好的。区别在于禅宗适合天才,净土宗适合所有人。自己选择合适自己的路去走,没有能力的情况下,不要勉强为别人指路。再比如:对于念佛号和诵大悲咒,都是很好的。喜欢念佛号的就念佛号,喜欢诵大悲咒的就诵大悲咒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。【大般涅槃经二十六卷】中有个例子很有说服力:当年佛祖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,曾用数息观教弟子甲,用白骨观教弟子乙。结果二人学了多年均未成功,于是心生邪见,说佛法不灵。佛祖知道之后,呵责舍利弗,说他不善教化,不会观机逗教。为什么呢?弟子甲前世是洗衣工,弟子乙前世是铁匠,二人根性不同。佛祖说啊,弟子甲以前经常洗衣服,经常接触脏东西,你教他白骨观,就容易成就;弟子乙以前经常打铁,经常重复,你教他数息,就容易成就啊。所以我们没有能力用一种法去教化所有根性的人。那怎么办呢?1. 我们不知道所有人,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自己。为自己选择合适的法门,这是最低要求。2. 我们避免强行向所有人宣扬佛教的某个特定法门,尽量有针对性,针对某个特定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根性,有感而发,这样才容易产生共鸣。第十种心:无上菩提心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成正觉果。这个菩提心可不容易发,我们可以先埋下一颗菩提心的种子,经常浇水施肥,精心照料,争取让它早日发芽。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看看这个菩提心的标准吧:舍利弗尊者是阿罗汉,属于声闻乘中最高的果位了。在前世修行的时候,舍利弗尊者也曾经想发菩提心,也想行菩萨道。这一发心不得了,考验就来了。有一天,尊者遇到一个人在路上痛哭求助。尊者就上前问他:有什么可以帮到你啊?对方说:家人重病,需要活人的眼睛做药才能治好,可哪个活人愿意把自己的眼睛送人呢?舍利弗尊者一想,我要行菩萨道,布施波罗蜜啊,把自己舍不得的东西布施给有需要的人,那是菩萨道。于是忍痛挖了左眼给对方,说:拿去治病吧。谁知对方接过去,把尊者的眼睛扔到地上,吧唧一脚就踩碎了,说:你这个人啊,怎么搞的,也不问清楚,我要的是右眼,左眼有什么用啊。舍利弗尊者一听,心里凉了半截,我这左眼给你已经很难得了,你不但不领情,还要骂我,我这右眼再给你的话,我就变瞎子了,这个菩萨道我还是行不了啊,于是菩提心就退转了。发无上菩提心,行无上菩萨道,修万行波罗蜜,这个难度太高,我们不妨先埋下这个种子,经常浇水施肥,期望到了极乐世界之后,能够早日发芽。以上十种心是我们修持大悲咒应当了解的,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思想,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循序渐进,逐渐提高,同时结合前面的七个诀窍,这样修行,就会更容易从中受益。如法修行,不仅能往生极乐,提高品位,现世也会获得更殊胜的修行环境。
下一篇:大悲咒问答
内容出自:大悲咒系列丛书 - 卷二:大悲咒句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