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

周恩来总理十条家规

周恩来给亲属们订立了“十条家规”,其中包括:

一、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,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

二、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

三、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。有工作的自己出钱,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

四、看戏,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,不得用招待券

五、不许请客送礼

六、不许动用公家汽车

七、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,不要别人去办

八、生活要艰苦朴素

九、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,不要炫耀自己

十、不谋私利,不搞特殊化

这是晚辈们根据周恩来的日常要求整理出来的。周家的这十条家规,体现出周恩来对亲属们的严格要求。

世间孝与出世孝,究竟该如何孝顺父母?

善生,夫为人子,当以五事敬顺父母。云何为五?一者、供奉能使无乏,二者、凡有所为先白父母,三者、父母所为恭顺不逆,四者、父母正令不敢违背,五者、不断父母所为正业。善生,夫为人子,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。

应当如何孝顺父母?

《善生经》里面列了5个方面,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孝顺父母:

一:供养父母,让他们衣食无忧,无所缺乏;
不要说有什么好吃的,好用的,都只顾自己尽情享受,好东西应当先让父母享用。

二:你做什么事情,尽量先征求父母的意见。
比如你换工作,搬家,找对象,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,应当尊重父母,征求他们的意见。

三:父母做什么事情,我们不要批评讽刺,应当恭敬,不要逆杵;
比如他们喜欢打麻将,那就让他们去打一会,不要横眉冷对;比如他们教育孩子的理念未必跟你一致,你也不要大惊小怪,批评指责他们的教育理念有误。

四:父母正当的命令,我们不要违背,应当顺从;
比如父母让你好好做人,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,不要做一个贪官,你应当时刻牢记在心。

五:父母的正当事业,我们可以继承;
父母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,我们应当珍惜,不要做一个败家子,不要把父母的家业在你手上败掉了。

美国有位心理学家,叫做马斯洛,他把人的需求分成5个层次:
生理需求,安全需求,情感需求,尊重需求,自我实现需求。

一:供奉父母能使无乏,满足了生理需求,让父母衣食无忧,有病治病;
二:凡有所为先白父母,满足了安全需求,你有事情都会先请示,不会做一些让他们觉得恐惧不安的事情;
三:父母所为恭顺不逆,满足了情感需求,你对他们很恭敬,很顺从,让他们觉得很温馨;
四:父母正令不敢违背,满足了尊重需求,父母的正当命令你都遵从,让他们觉得受尊重;
五:不断父母所为正业,满足了自我实现需求,他们的事业是他们的自我实现的一种体现,你把他们的自我实现加以延续。

《弟子规》里面列了很多孝顺父母的细则,我们现在按照《善生经》的5个要点来分类,相当于把《弟子规》的内容作为《善生经》的具体阐述。

一:供奉父母能使无乏,
冬则温,夏则凊,晨则省,昏则定;
事虽小,勿擅为,苟擅为,子道亏;
物虽小,勿私藏,苟私藏,亲心伤;
亲所好,力为具,亲所恶,谨为去;
身有伤,贻亲忧,德有伤,贻亲羞;
亲有疾,药先尝,昼夜侍,不离床;
丧三年,常悲咽,居处变,酒肉绝;
丧尽礼,祭尽诚,事死者,如事生;

二:凡有所为先白父母,
出必告,反必面,居有常,业无变;

三:父母所为恭顺不逆,
父母呼,应勿缓,父母命,行勿懒;
亲爱我,孝何难,亲憎我,孝方贤;
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。
谏不入,悦复谏,号泣随,挞无怨;

玉不琢,不成器,父母不教育孩子,纵使是良质美玉,孩子也不会成长。
若是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孩子,孩子就会变坏。
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所有病症,这本《颜氏家训》早就说透了。

01
病症一:只教谋生,不教根本。

雅斯贝尔斯说:“教育是灵魂的教育,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堆积。”
如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,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:考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,需要什么就学什么。考英语,绝不学法语;考钢琴,绝不练跳舞。
现在的父母只教给让孩子谋生的技巧,却不教他们立身的根本。
我讲一个故事。
中国古代的教育家、创作《颜氏家训》的颜之推,一次下朝碰到一个同僚。同僚跟他分享育儿经验:
“我儿子今年十七岁了,通晓公文的书写,我又教他鲜卑语及弹琵琶,这些都是那些高官权臣们喜欢的东西,等到他稍微掌握这些的时候,我就可以送他去那些公卿们身边做事了,未来应该会很受看重,你也应该这样啊,这很重要啊。”
颜之推当时低着头,没有作答。
在他回到家后,对孩子们说:“若由此业自致卿相,亦不愿汝曹为之。”
如果教会孩子这些东西就能做大官,我也不愿意你们这样。
康德说: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通常只是让他们适应当前的世界——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。
卑躬屈膝、迎合世俗,即使用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成功,高明的父母也绝不希望孩子去做。
真正的教育是成长的一个过程,而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的生活。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胡雪岩也说:“看一个孩子,是看他的品德,而不是他的才干。”
父母应该更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,学会在纷繁中坚守本心,在生活中获得成就和快乐。

02
病症二:孩子还小,长大再教。

小孩扔砖头砸到人了,在学校打同学,吃火锅往汤锅里丢纸巾……
父母都会说:孩子还小,长大就好了。
因为年纪小,就什么都可以原谅。
教育家洛克说过:“一般人教育子女有个重大的错误,就是没有使儿童的精神在最纤弱、最容易支配的时候习于遵守约束和服从理智。”
培根说:“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,因此,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。”
幼儿如同幼苗,培养得宜,方能发芽滋长,否则幼年受了损伤,不夭折,也难成材。
古时候就有所谓的“胎教”之法,王室后妃怀孕三个月的时候,就要搬到专门的宫殿居住,目不邪视,耳不妄听,待孩子稍稍长大,便有负责教导的专门人士,教导他们仁孝礼仪。
《颜氏家训》中说:当及婴稚识人颜色、知人喜怒,便加教诲,使为则为,使止则止。
在孩子知喜怒,识脸色的时候,就应对他们加以管教,这样才会懂得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。
孩子要趁早教育,长大才能懂事,若所有的事都是一句“孩子还小”,孩子长大了却不成人,悔之晚矣。

03
病症三:不懂放手,溺爱孩子。

都说父母是这世上最无私的人,甘愿为孩子洗衣做饭,端茶递碗,认为这就是为孩子好。
等到孩子长大了,成绩很好,知识很多,可是自己不会系鞋带,也不会穿衣服。
每一个不成器的孩子后面,都有一个不肯放手的父母。
毛姆说:“年轻人在成长中被寄予厚望,童话和幻想是他们的精神食粮,而这些都无法让他们适应现实生活。不彻底打碎他们的幻想,他将会痛苦颓唐。”
而他们之所以会落到这个地步,都要怪他身边那些半瓶子醋:父母、教师,他们全都对他呵护溺爱,无微不至。
梁元帝时期,有一位学士,聪明有才气,非常受父亲宠爱。
他要是有一句话说的漂亮,当爹的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,天天将挂在嘴边;可要是有一个字说错了,他就百般粉饰遮掩,只在心里希望儿子能自己默默改掉。
后来,这位学士暴躁傲慢的脾气日渐滋长,最终因为言语不当被当权者所杀。
人之爱子,是为天性,但大多数父母往往有爱而无教。
当爱变成无条件的宠溺和呵护时,再无私的深情,也是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刀子!
《颜氏家训》中说:凡人不能教子女者,亦非欲陷其罪恶,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,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。
溺爱孩子的父母,最终要吃人生的苦果,值得教给孩子的永远是使人坚强的东西。
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,需要遇上岛屿和暗礁,我们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和能力,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。
孩子的路很长,父母不会一直陪伴,懂得适时放手,让孩子面对生活,才是最好的教育。

04
病症四:亲密无间,毫无威严。

现在的教育界有一种声音——和孩子做朋友,这样一来就可以走进孩子的心扉。
但是后来却发现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简直是无法无天,不听话,甚至还会打骂父母。
正所谓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
当孩子真的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时,你再以父母的角度教育他,就很难到达你理想的效果。
《颜氏家训》有言:父子之严,不可以狎;骨肉之爱,不可以简。
父子之间不能过分亲昵,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,否则会显得不庄重,容易让孩子失去尊敬之心,从而懈怠父母。
父母威严而有慈,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。
父子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,亲密有间,威严有度,才能教育好孩子。

05
病症五:偏心对待,骨肉生隙。

《少年说》中的小女孩崔兢就曾向她父亲哭诉:为什么你从来不理解我想什么!
在她的生活中,所有的一切都要让着妹妹,只要妹妹告状,不分青红皂白,爸爸都会把她训斥一顿。
人之爱子,罕亦能均,自古及今,做父母的就鲜少有不偏心的。
看过一个统计,在多孩家庭,超过68%的哥哥姐姐曾被父母要求谦让弟弟妹妹。
但是很多父母恐怕不知道:有偏宠者,虽欲以厚之,更所以祸之。
知乎上曾有一个回答:“每次爸妈因为弟弟而打骂我后,我就会更加用力地打弟弟,而且随着次数的增加,我打弟弟的愧疚感就越来越少。”
南北朝时期,琅琊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弟,生性聪慧,很得父母宠爱,衣服饮食都和太子一样。
皇帝每次看见他都说:“这孩子聪明,日后一定大有成就。”
后来太子继位,琅琊王移居到别宫,但太后还是觉得不够,且经常挂在嘴边说。
高俨才十几岁,就骄奢无度,一旦稍有不满就说“凭什么皇帝有的我没有。”
明眼人一看便知,这是郑伯克段于鄢的翻版。
果然,高俨最后因假传圣旨,杀害朝廷重臣,被皇帝处死。
武姜之于共叔段,父母的偏心宠爱,却反而给他们招致祸殃。
对待孩子,最怕在比较中分出个高低好坏。
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,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伤害。
《颜氏家训》:贤俊者自可赏爱,顽鲁者亦当矜怜。
不患寡而患不均,现在的兄弟姐妹之间,所有的矛盾,归根结底都是父母不公正的对待。
如今国家鼓励二胎,照顾两个孩子,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。

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:“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,他们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举动,每一个眼神,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”
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,可是,要善于教育他们,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。
愿我们能从《颜氏家训》这本书中汲取古人智慧,解决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。

做好这几件事,儿女的福报自然来!

假设这个人,福报只有十万,如果父母从小就疼他,给他好吃好喝,靠钱买学校给他读书。大学毕业前,他已经花了十万。

那他毕业后,去赚钱就很辛苦。因为福报从小就花完,很可怜。所以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,老板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,但不能瞧不起他们。他们有福报。没有文化不会饿死,没有福报那就衣食都不能丰足。

教育孩子上,不要给他花太多的钱。花的是你的钱,损的是他的福报。很多人小时候很风光,到了长大了,就可怜了。把福报风光掉了。古人讲,要培养老来福报,年轻不要享受福报,把老年的福报都拿来享受。

教育孩子,要懂得寻根。孝顺好父母了,孩子自然听话。顶撞父母,以后孩子就顶撞你。这就是轮回。三代之间也是轮回啊。

所以要把好吃的给父母吃,不要给小孩子吃,给小孩子吃太好,穿太好,都是损他的福报。

宇宙规律中,很多都不能代替。小孩的福报损了,他得自己去慢慢培,你没有办法代替的。越是关心孩子,这个孩子以后就很难有出息,太关心了,关心到了牵挂,把他的福报都损了。他以后就要在艰苦中好好培福报了。

那福田中,长辈前辈都是我们的福田。我们要恭敬长辈和前辈,以后我们当了长辈,后人才会恭敬你。这就是因果。

我们要照顾长辈,胜过照顾晚辈。现在人,都关心孩子胜过关心父母,以后孩子长大了,他生孩子了,也是关心孩子胜过关心你。这就是因果循环。

古人讲的,不要留钱给孩子,孩子有出息,你留得钱也没有用。孩子没有出息,你留钱给他,他也是败坏。

这就是宇宙的规律。那要留什么呢,留阴德,我们好好做善事,儿孙自然得福报。把钱存在阴德的银行,是最好的,福荫后代。

见过许多人行善积德,吃斋念佛,后代都很好。弘一大师的父亲被当地称为李善人,虚云和尚的父亲也被称为萧善人。

有福德的人,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孙。天道是公平的,古人讲的,富不过三代,意思是无论德行不好,不可能一直富贵下去。富人会变成穷人。那穷人慢慢努力,德行好了,福报上来了,就变成了富人了。这就是因果规律,能量的守恒。

富人都喜欢给孩子花很多钱,提供很好的教育。世间的教育虽然也很好。但最好的教育,还是福德的教育。

给孩子福德教育,甚过知识和技术的教育。所以说,不要损孩子的福报,有钱也要布施出去。不能认为将钱布施了,孩子没有钱。

天道不会亏待人的,布施出去的是钱,收回来的是阴德,这些阴德自然会福荫后代的。上天会照顾他。

让孩子受苦,让他去成长,将来才不会受苦。父母真想为孩子积福报,有多余的钱,拿去布施做善事,积累阴德,这样就是顺着天,天就会照顾好孩子。

但有的人就想着,为孩子谋幸福,赚了大笔钱留给孩子,甚至用非法的钱给孩子,这不是害了他吗?

父母无法代替天,父母也要听天的,不要替天行道,自作主张。许多人留了许多钱给孩子,都给孩子子败掉了,让孩子娇生惯养,结果孩子就不听话。要让孩子受些苦,是为他积福报,是好事!

  现在人培养孩子,存在误区,甚至走反方向。

  第一,把分数看的重要,希望孩子考个好的大学。当然,好的大学固然是好,但福德更重要。当家长的要明白:福德比分数、学历更重要。

  能做人,是因为有做人的福报。

  假设这个人,福报只有十万,如果父母从小就疼他,给他好吃好喝,靠钱买学校给他读书。大学毕业前,他已经花了十万。那他毕业后,去赚钱就很辛苦。因为福报从小就花完,很可怜。所以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,老板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,但不能瞧不起他们。他们有福报。没有文化不会饿死,没有福报那就衣食都不能丰足。

  教育孩子上,不要给他花太多的钱。

  花的是你的钱,损的是他的福报。

  很多人小时候很风光,到了长大了,就可怜了。把福报风光掉了。古人讲,要培养老来福报,年轻不要享受福报,把老年的福报都拿来享受。

  教育孩子,要懂得寻根。

  孝顺好父母了,孩子自然听话。顶撞父母,以后孩子就顶撞你。这就是轮回。三代之间也是轮回啊。所以要把好吃的给父母吃,不要给小孩子吃,给小孩子吃太好,穿太好,都是损他的福报。

  小孩的福报损了,他得自己去慢慢培,你没有办法代替的。越是关心孩子,这个孩子以后就很难有出息,太关心了,关心到了牵挂,把他的福报都损了。他以后就要在艰苦中好好培福报了。真正的关心,应该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,学会培养福德,而不是像大老爷一样只懂享受。

  长辈前辈都是我们的福田。

  我们要恭敬长辈和前辈,以后我们当了长辈,后人才会恭敬你。这就是因果。我们要照顾长辈,胜过照顾晚辈。现在人,都关心孩子胜过关心父母,以后孩子长大了,他生孩子了,也是关心孩子胜过关心你。这就是因果循环。

  古人讲的,不要留钱给孩子——孩子有出息,你留的钱也没有用;孩子没有出息,你留钱给他,他也是败坏。这就是宇宙的规律。那要留什么呢,留阴德,我们好好做善事,儿孙自然得福报。

  见过许多人行善积德,吃斋念佛,后代都很好。弘一大师的父亲被当地称为李善人,虚云和尚的父亲也被称为萧善人。有福德的人,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孙。天道是公平的,古人讲的,富不过三代,意思是无论德行不好,不可能一直富贵下去。富人会变成穷人。那穷人慢慢努力,德行好了,福报上来了,就变成了富人了。

  富人都喜欢给孩子花很多钱,提供很好的教育。世间的教育虽然也很好。但最好的教育,还是福德的教育。给孩子福德教育,甚过知识和技术的教育。所以说,不要损孩子的福报,有钱也要布施出去。不能认为将钱布施了,孩子没有钱。天道不会亏待人的,布施出去的是钱,收回来的是阴德,这些阴德自然会福荫后代的。

  让孩子受苦,让他去成长,将来才不会受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