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所有病症,这本《颜氏家训》早说透了
玉不琢,不成器,父母不教育孩子,纵使是良质美玉,孩子也不会成长。
若是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孩子,孩子就会变坏。
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所有病症,这本《颜氏家训》早就说透了。
01
病症一:只教谋生,不教根本。
雅斯贝尔斯说:“教育是灵魂的教育,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堆积。”
如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,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:考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,需要什么就学什么。考英语,绝不学法语;考钢琴,绝不练跳舞。
现在的父母只教给让孩子谋生的技巧,却不教他们立身的根本。
我讲一个故事。
中国古代的教育家、创作《颜氏家训》的颜之推,一次下朝碰到一个同僚。同僚跟他分享育儿经验:
“我儿子今年十七岁了,通晓公文的书写,我又教他鲜卑语及弹琵琶,这些都是那些高官权臣们喜欢的东西,等到他稍微掌握这些的时候,我就可以送他去那些公卿们身边做事了,未来应该会很受看重,你也应该这样啊,这很重要啊。”
颜之推当时低着头,没有作答。
在他回到家后,对孩子们说:“若由此业自致卿相,亦不愿汝曹为之。”
如果教会孩子这些东西就能做大官,我也不愿意你们这样。
康德说: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通常只是让他们适应当前的世界——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。
卑躬屈膝、迎合世俗,即使用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成功,高明的父母也绝不希望孩子去做。
真正的教育是成长的一个过程,而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的生活。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胡雪岩也说:“看一个孩子,是看他的品德,而不是他的才干。”
父母应该更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,学会在纷繁中坚守本心,在生活中获得成就和快乐。
02
病症二:孩子还小,长大再教。
小孩扔砖头砸到人了,在学校打同学,吃火锅往汤锅里丢纸巾……
父母都会说:孩子还小,长大就好了。
因为年纪小,就什么都可以原谅。
教育家洛克说过:“一般人教育子女有个重大的错误,就是没有使儿童的精神在最纤弱、最容易支配的时候习于遵守约束和服从理智。”
培根说:“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,因此,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。”
幼儿如同幼苗,培养得宜,方能发芽滋长,否则幼年受了损伤,不夭折,也难成材。
古时候就有所谓的“胎教”之法,王室后妃怀孕三个月的时候,就要搬到专门的宫殿居住,目不邪视,耳不妄听,待孩子稍稍长大,便有负责教导的专门人士,教导他们仁孝礼仪。
《颜氏家训》中说:当及婴稚识人颜色、知人喜怒,便加教诲,使为则为,使止则止。
在孩子知喜怒,识脸色的时候,就应对他们加以管教,这样才会懂得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。
孩子要趁早教育,长大才能懂事,若所有的事都是一句“孩子还小”,孩子长大了却不成人,悔之晚矣。
03
病症三:不懂放手,溺爱孩子。
都说父母是这世上最无私的人,甘愿为孩子洗衣做饭,端茶递碗,认为这就是为孩子好。
等到孩子长大了,成绩很好,知识很多,可是自己不会系鞋带,也不会穿衣服。
每一个不成器的孩子后面,都有一个不肯放手的父母。
毛姆说:“年轻人在成长中被寄予厚望,童话和幻想是他们的精神食粮,而这些都无法让他们适应现实生活。不彻底打碎他们的幻想,他将会痛苦颓唐。”
而他们之所以会落到这个地步,都要怪他身边那些半瓶子醋:父母、教师,他们全都对他呵护溺爱,无微不至。
梁元帝时期,有一位学士,聪明有才气,非常受父亲宠爱。
他要是有一句话说的漂亮,当爹的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,天天将挂在嘴边;可要是有一个字说错了,他就百般粉饰遮掩,只在心里希望儿子能自己默默改掉。
后来,这位学士暴躁傲慢的脾气日渐滋长,最终因为言语不当被当权者所杀。
人之爱子,是为天性,但大多数父母往往有爱而无教。
当爱变成无条件的宠溺和呵护时,再无私的深情,也是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刀子!
《颜氏家训》中说:凡人不能教子女者,亦非欲陷其罪恶,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,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。
溺爱孩子的父母,最终要吃人生的苦果,值得教给孩子的永远是使人坚强的东西。
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,需要遇上岛屿和暗礁,我们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和能力,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。
孩子的路很长,父母不会一直陪伴,懂得适时放手,让孩子面对生活,才是最好的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