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学》中讲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能够知其所止,止于至善,然后意志才有定力;意志有了定力,然后心才能静下来,不会妄动;能做到心不妄动,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;能够随遇而安,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;能够思虑周详,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。这也是中庸的道理。

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,当你捧读本书时,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。凡是按《止学》要旨去做的人,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。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“止”之思想集大成者,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。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,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,如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。他们的经历告诉读者:《止学》的影响是深远的,任何人都不该忽视,成大事都尤其如此。

千万不要小瞧一个“止”字,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:对于大人物来说,一个“止”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;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,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;对于赌徒来说,它决定了输与赢……“止”之奥妙,存乎一心。大智知止,小智惟谋.过犹不及,知止不败.
墨曰:知止,则日进无疆,反者,道之动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持盈保泰、长生久视之道。
自古有一种杯子叫“公道杯”,酒装七成则容纳,过7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,告诫人们办事不要贪心,适可而止,“谦受益,满招损”,《止学》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,办事、敛财要有“度”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《菜根谭》由明代洪应明所著,是一部阐述人生、处世、修养的语录集。书中强调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智慧,提倡在狭窄的路上要留一步给别人走,在享受美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尝;交友要带几分侠气,做人要存一点素心;遇到好名声的事情不要独享,遇到不好的名声也不要全推给别人,而是要自己承担一些责任‌。

1、弄权一时,凄凉万古
栖守道德者,寂寞一时;依阿权势者,凄凉万古。达人观物外之物,思身后之身,守受一时之寂寞,毋取万古之凄凉。
【大意】
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,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;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,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。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,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,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。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,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。

2、抱朴守拙,涉世之道
涉世浅,点染亦浅;历事深,机械亦深。故君子与其练达,不若朴鲁;与其曲谨,不若疏狂。
【大意】
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,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;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,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。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,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,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;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,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。

3、心事宜明,才华须韫
君子之心事,天青日白;不可使人不知;君子之才华,玉韫珠藏,不可使人易知。
【大意】
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,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,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;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,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,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。

4、出污泥而不染,明机巧而不用
势力纷华,不近者为洁,近之而不染者尤洁;智械机巧,不知者为高,知而不用者为尤高。
【大意】
权利和财势,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,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;权谋术数,以不知道才算高明,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。

5、良药苦口,忠言逆耳
耳中常闻逆耳之言,心中常有拂心之事,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。若言言悦耳,事事快心,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。
【大意】
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,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,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。反之,若每句话都好听,每件事都很称心,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。

6、和气致祥,喜神多瑞
疾风怒雨,禽鸟戚戚;霁日光风,草木欣欣。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,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。
【大意】
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,连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;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,连草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。由此可见,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和祥之气,而人间也不可以一天没有欢欣之气。

7、淡中知真味,常里识英奇
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;神奇卓异非至人,至人只是常。
【大意】
美酒佳肴和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,其实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饭;标奇立异,超凡绝俗的人,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,其实真正的伟人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1、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
释义:学习并且按时地去练习实践,不也很快乐吗?

品读:孔子将学习视为不断巩固知识、获取成长的过程。“时习”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,在反复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,能将新知识融入自身认知体系,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,正是学习的魅力所在。学习是终生的事业,持续学习能不断进步。生活中,每次重温旧知识或在实践中都会有新的启发,如同与老友重逢,总有新话题。不断巩固知识,能更好地应对挑战,收获成长的快乐,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而非一时的任务。

2、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义 。”——《三字经》

释义:玉石不经过雕琢,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;人不学习,就不会懂得礼仪、道理。

品读:以玉石雕琢类比人的成长,形象地指出学习对个人的塑造作用。人如璞玉,天生具备潜力,但只有经过学习的打磨,才能绽放光彩,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,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,实现自我价值。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,但成长需要主动雕琢自己。学习是雕琢的过程,在这一过程中,磨砺意志、增长才干。不要害怕困难,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,努力学习,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  孝亲敬长

  人有祖宗,犹水木之有本源,不可忘也。父母罔极之恩,同于天地。——摘自黄庭坚家族《黄氏家规》

  【译文】人们都有祖宗,就像流水有源、树木有根一样,这不能忘了。父母的养育之恩,与天地一样没有边际。

  父之所贵者,慈也;子之所贵者,孝也;兄之所贵者,友也;弟之所贵者,恭也。——摘自《朱子家训》

  【译文】当父亲所珍贵的是“慈”,疼爱子女;当儿子所珍贵的是“孝”,孝顺父母;当兄长所珍贵的是“友”,爱护弟弟;当弟弟所珍贵的是“恭”,尊敬兄长。

  修身养德

  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——摘自诸葛亮《诫子书》

  【译文】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,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。

  务要日日知非,日日改过;一日不知非,即一日安于自是;一日无过可改,即一日无步可进。——摘自袁黄《了凡四训》

  【译文】一定要天天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,一定要天天改过自新。倘若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,就会在这一天里安心于自以为是的状态;倘若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,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。

  传家有道唯存厚,处世无奇但率真。——乔家大院楹联

  【译文】唯有积存厚德才是传承家业的真道,处世立身没有奇特的方法,只要依循直率真诚本性。

  读书治学

  读书可以增长道心,为颐养第一事也。——摘自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
  【译文】读书可以增长追求世间法则至理之心,是颐养心性的第一等事。

  盖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有志,则断不甘为下流;有识,则知学问无尽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观海,如井蛙之窥天,皆无识者也;有恒,则断无不成之事。此三者缺一不可。——摘自《曾文正公家书·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诸弟》

  【译文】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气,第二要有见识,第三要有恒心。有志气,就决不甘居下游;有见识,就明白学无止境,不敢有一点收获就自满自足,如河伯观海、井蛙窥天,都是因为没有见识;有恒心,就绝没有干不成的事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-1-
静坐常思己过,闲谈莫论人非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接物类》

解释:静坐时应该常想自己的过错,与人闲谈时不要随意谈论别人的是非。
感悟: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,积极纠正自己的错误,不要随意批评他人,保持谦逊的态度。

-2-
鱼离水则身枯,心离书则神索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学问类》

解释:鱼离了水则干枯,心中没有书则无寄托。
感悟:离开知识的滋养,人的精神也会逐渐和枯水里的鱼儿一般迷茫、失去方向。

-3-
怒是猛虎,欲是深渊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存养类》

解释:发怒如猛虎伤人,欲念似深渊难填。
感悟:愤怒和欲望非常,要慎重对待愤怒和欲望,要适当性的知足寡欲,淡泊名利。

-4-
修己以清心为要,涉世以慎言为先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接物类》

解释:修炼自己,以清心寡欲最为重要。在社会上做事,以谨慎说话为首先。

-5-
有才而性缓,定属大才。
有智而气和,斯为大智。
摘自《格言联璧·存养类》

解释:有才能而性情舒缓的人一定是大人才;有智慧而心气平和的人方称之大智慧。
感悟:性情温和、淡泊宁静的人,最终才能成就人生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